「薪資所得者的基本扣除申報書 兼 薪資所得者的配偶扣除等申報書 兼 所得金額調整扣除申報書」的合計所得金額顯示格式
- 對象:
- 労務管理プラン人事・労務エッセンシャルプランプロフェッショナルプラン¥0プランHRストラテジープラン
關於「薪資所得者的基本扣除申報書 兼 薪資所得者的配偶扣除等申報書 兼 所得金額調整扣除申報書(給与所得者の基礎控除申告書 兼 給与所得者の配偶者控除等申告書 兼 所得金額調整控除申告書)」(以下、基礎控除申告書 兼 配偶者控除等申告書 兼 所得金額調整控除申告書)(以下簡稱「基本扣除申報書 兼 配偶扣除等申報書 兼 所得金額調整扣除申報書」)記載之 本年度合計所得金額的估計金額 ,若不屬於所得金額調整扣除對象時,將依據問卷選項記載統一收入金額。
本頁面將說明合計所得金額的估計金額顯示格式與其目的,以及不適用格式的範例。
此外,有時也可能反映正確金額,而非顯示統一金額。
詳細步驟請參閱「實際金額填寫方法」。
格式
若不屬於所得金額調整扣除對象時,「基本扣除申報書 兼 配偶扣除等申報書 兼 所得金額調整扣除申報書」在分類I的判定分類方式將依據問卷選項記載統一金額。
「計算您的本年度合計所得金額預估金額」欄僅用於記載「估計金額」。
估計金額僅視為計算配偶扣除額時用於判定分類的金額,且在SmartHR的年末調整功能中將顯示統一金額。
格式之目的
前提
員工若申報配偶扣除,需根據薪資收入金額計算「所得金額」。
根據以員工所得金額與配偶所得金額計算出的分類值,將決定配偶扣除額(或特別扣除額)。
薪資收入金額(即扣除所得稅、社會保險費等費用前的應領金額)經複雜計算後,將得出所得金額。
課題
若要計算所得金額,只要填寫薪資收入金額(年收),即可透過SmartHR自動計算,但會遇到填寫作為計算基準的年收非常困難 的課題。
年收包含加班津貼、獎勵金和獎金等。
雖然只要將估計金額填寫至申報書即可,但在回答年末調整問卷時,幾乎大多數人都無法掌握今年的正確估計金額。
過去SmartHR所實施的調查結果中,許多人回答「在年末調整時期當下,不知道自己的年收(估計金額)」 。
由於必須申報根據年收計算出的所得金額,才能決定配偶扣除額(或特別扣除額),因此在SmartHR中,員工本人的年收金額一向都是填寫統一金額。
具體範例
如果您在確認今年的年收預估金額問題中選擇「A」
即使原本的收入金額為850萬日圓以下,「計算本年度合計所得金額估計金額」所記載的收入金額將會統一顯示為850萬日圓(所得金額為655萬日圓)。


收入金額若選擇「B」,將會顯示1,095萬日圓;若選擇「C」,將會顯示1,145萬日圓;若選擇「D」,將會顯示1,195萬日圓;若選擇「E」,將會顯示2,000萬日圓。
若選擇「E」,則不屬於配偶扣除(配偶特別扣除)對象。
如果您符合無配偶/今年本人合計所得為500萬日圓以下
問卷中的回答如下時,「計算本年度合計所得金額估計金額」所記載的收入金額將會統一顯示為677萬7,778日圓(所得金額為500萬日圓)。
■確認今年的年收預估金額:選擇「A」

■確認有無配偶:選擇「無」

■確認過去是否曾有過配偶:任選

■確認有無非正式婚姻:選擇「無」

■確認今年本人合計所得是否為500萬日圓以下:選擇「符合」


不適用格式的範例
符合下列情況時,合計所得金額的估計金額不會顯示統一金額。
如果您屬於所得金額調整扣除的對象
如果您屬於所得金額調整扣除對象,薪資所得必須記載扣掉所得金額調整扣除後的金額。
因此將會記載使用下列計算公式求出的金額,而非統一金額。
- 薪資所得(所得金額調整扣除後)= 薪資收入金額 - 薪資所得扣除額 - 所得金額調整扣除額
使用下列計算公式求出所得金額調整扣除額。
- 所得金額調整扣除額 =(薪資收入金額 - 850萬日圓) × 10% ※薪資收入金額為1,000萬日圓以上時,統一以1,000萬日圓計算。
例:如果您在問卷中的薪資收入金額回答「900萬日圓」
■問卷的「薪資收入金額」填寫頁面

■在問卷的填寫內容確認頁面中所顯示的「今年的收入情況」

使用下列計算公式求出薪資所得金額(所得金額調整扣除後)。
- 薪資收入900萬日圓 - 薪資所得扣除195萬日圓 = (a)薪資所得705萬日圓
- (薪資收入900萬日圓 - 850萬日圓)× 0.1 = (b)所得金額調整扣除額5萬日圓
- (a)薪資所得金額705萬日圓 - (b)所得金額調整扣除額5萬日圓 = 薪資所得(所得金額調整扣除後)700萬日圓
■顯示製作完成的「基本扣除申報書 兼 配偶扣除等申報書 兼 所得金額調整扣除申報書」

實際金額填寫方法
1. 在下圖問題中點選「否,有薪資收入以外的收入」
點選「否,有薪資收入以外的收入」後,將會顯示「請填寫您的收入細目」問題。

2. 填寫收入細目
除了薪資收入以外,「事業所得」、「雜項所得」、「分紅所得」、「不動產所得」、「離職所得」及「其他所得」可填寫實際金額。
